首页

当前位置: 首页 - 学术要闻 - 正文

学术要闻

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、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大华教授、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社长李德华应邀做客“三峡·求索大讲坛”

本网讯(通讯员 朱欣宇 韩雨思 方晓波) 4月20日下午,由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院主办,民族学院、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、我校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承办的“三峡·求索大讲坛”第99-101讲、滋兰讲坛第205-207讲在金德瑞酒店三楼湘江厅隆重举行。烟台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崔明德,现任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、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及研究生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郑大华,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社长、高级记者李德华分别带来了题为“观察研究‘三交史’的五个维度”“从自在到自觉: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、发展和形成”“西域北庭汉人述略”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我校民族学院院长曹大明教授主持,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和民族学院全体师生聆听了讲座。

崔明德教授指出,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重要途径,历史上不同时期、不同阶段、不同地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、程度并非完全一致,其显示度也有一定差异。崔明德教授介绍了观察研究“三交史”的五个维度: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,不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,汉族与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,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,“汉化”与“胡化”所体现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。崔明德教授表示,研究“三交”史,应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、不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、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之间、不同少数民族之间、汉化与“胡化”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来进行研究。

郑大华教授指出,中华民族观念的发展是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历程,分为清末、辛亥革命、五四运动、抗日战争四个时期。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贯穿近代史始终的两大思潮。五四运动时期,“中华民族”概念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,但还存在着“中华民族”与“中国民族”混用的现象。抗日战争时期,全民族面对共同的危机,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中华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最终促成了“中华民族”概念的成熟。中国共产党在推动“中华民族”观念形成过程中具有关键地位,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李德华深入阐释了西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人群互动。自两汉以来,汉人不断迁居西域。“五胡乱华”时,又有许多汉民迁往西域躲避战乱,与魏晋屯田军后裔结合。大唐经营西域,更有大量汉人移民实边。李德华指出,北庭是西域汉民族在新疆的一处缩影,也是西域各民族的融合之地,更是了解古代新疆的重要之处。北庭故境的主要居民是由汉人、粟特人、突厥人和汉代的高丽人组成,他们共处天下一统、空前开放的北庭故境之内,在不同的族群创造了不同的文化,并相互交融,共同缔造了辉煌、灿烂的北庭历史文化。

部门通讯员:彭娟      部门审核员:王彦淞     初审:童虹宇      终审:杨叶
 
  • 官方微信

  • 官方微博

  • 抖音